澗雪壓多松偃蹇;
巖泉滴久石玲瓏。
作者史可法(1601-1645),字憲之,號道鄰,崇禎元年進士,明末抗清名將、民族英雄,有《史忠正公集》傳世。
此聯(lián)見于揚州史可法紀念館,是一副摘句聯(lián),聯(lián)句摘自唐白居易《泛太湖書事寄微之》,史公喜其精警,書以明志。
上聯(lián)說山澗積雪壓在松枝上,積雪愈多,青松不彎曲反而更加挺直。偃蹇(yǎn jiǎn)高聳貌,有傲岸之氣。下聯(lián)說山崖泉水滴流在石頭上,堅石反而更加晶瑩明徹。此聯(lián)取象格物,以物明志。松、石意象是中華文化傳統(tǒng)中君子之風的寄托,古詩畫中松石主題深受文士們鐘愛。蒼松枝干挺拔,剛韌傲然,是史可法報國意氣的生動體現(xiàn),澗雪,巖泉,契合了史可法面對山河破碎的艱苦卓絕之境,偃蹇,玲瓏,寄托著他報國之志和高潔情操。史可法最后孤守揚州,城破拒降遇害,是對該聯(lián)更生動深刻的注解。
虛心竹有低頭葉;
傲骨梅無仰面花。
作者鄭燮(1693-1765),字克柔,號板橋,清江蘇興化人。清乾隆進士,著名文學家、書畫家,與金農、黃慎等并稱“揚州八怪”,也是楹聯(lián)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楹聯(lián)家之一。
這是鄭板橋的一副自題聯(lián),鄭板橋愛竹,一生所寫竹畫、竹詩、竹聯(lián),皆清新自在,極富情趣。該聯(lián)以格物之功,攝取意象,寄托個人情志。上聯(lián)格竹,格出竹的虛心,不唯竹桿其空,還有竹葉的低調向下,如人低頭;下聯(lián)格梅,格出梅的傲骨,不僅“凌寒獨自開”,還在于不仰面奉迎!當然花無仰面,也可理解為有傲骨而無傲氣。該聯(lián)借物喻人,托物言志,竹之虛心,梅之傲骨正是作者治學精神,為人品格的生動寫照。
整副聯(lián)對仗精工而不顯雕琢,文字淺近而飽含理趣,集中體現(xiàn)了楹聯(lián)的對稱美、意象美、凝練美、旨趣美和音律美,值得反復玩味。
刪繁就簡三秋樹;
領異標新二月花。
這副聯(lián)是鄭板橋藝術創(chuàng)作的主張。鄭板橋任濰縣縣令時,見學生韓鎬文采斐然,擢為第一。后感其文有冗長之弊,故書此聯(lián)以贈,并落款“與韓生鎬論文”。
上聯(lián)以落去繁葉的三秋之樹作喻,指出作文要簡練明朗,不蕪不蔓,條清理晰,突出兩個字:簡潔;下聯(lián)以鮮艷動人的二月之花作喻,指出作文要清新自然,引人入勝,突出兩個字:新穎!皠h繁就簡”“領異標新”皆為成語,本來成語入詩聯(lián)容易犯面目干枯、老生常談之忌,在各用一個鮮活的意象“三秋樹”與“二月花”之后,頓時化腐為奇。
四面荷花三面柳;
一城山色半城湖。
作者劉鳳誥(1761-1830),字丞牧,號金門,江西萍鄉(xiāng)人。清乾隆進士,少有才名,帝稱之為“江西大器”,著有《杜工部詩話》《存悔齋集》三十二卷等。
這副聯(lián)是劉鳳誥任山東學政時,為濟南大明湖小滄浪亭題的。聯(lián)語巧用數(shù)字與意象,以疏朗明快的筆調,勾勒出濟南如詩如畫的泉城風致。上聯(lián)在大明湖的萬種風情中只裁取“荷”與“柳”兩種物象,下聯(lián)在濟南城的洋洋大觀中只裁取“山”與“湖”的物象,輕描淡寫中營造出“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”的清新境界,泉城之勝,如在目前!暗巧絼t情滿于山,觀海則意溢于海”,有強烈的代入感。晚清文學家劉鶚在《老殘游記》中,借老殘之口,稱贊此聯(lián)“盡畫了大明湖的絕景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劉鳳誥是有名的才子,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對聯(lián)故事,尤以殿試巧對乾隆為最。乾隆不悅劉鳳誥有眼疾,出句:獨眼豈能登虎榜;劉鳳誥應聲對以:半月依舊照乾坤。乾隆再出:東啟明,西長庚,南箕北斗,朕乃摘星漢;劉鳳誥當即應對:春牡丹,夏芍藥,秋菊冬梅,臣為探花郎。龍顏大悅。探花雙關殿試第三名探花,因而被乾隆點為探花,從此劉鳳誥有了“對聯(lián)探花”的美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