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中國對聯(lián)網(wǎng)首頁對聯(lián)知識古今聯(lián)話明代對聯(lián)“借對”應(yīng)用賞析

明代對聯(lián)“借對”應(yīng)用賞析

2021-04-02 22:50:20劉可亮湖湘楹聯(lián) 0條評論

借對是對仗基本手法之一,應(yīng)用于駢賦、詩詞偶句和對聯(lián),由來已久。此前,筆者統(tǒng)計并賞析過《清聯(lián)三百副》、《民國聯(lián)三百副》、湘潭史上名家聯(lián)作、富厚堂詩人詩聯(lián)集,以及臺灣名家成惕軒先生聯(lián)集等5個不同樣本,發(fā)現(xiàn)使用率為5%到20%以上不等。

為了方便從時間軸縱向考察前人應(yīng)用借對之脈絡(luò),幫助人們認識這一對仗手法在傳統(tǒng)格律文體領(lǐng)域是使用較頻繁的,僅僅是近幾十年來為大陸詩聯(lián)界所淡忘而已,本文再以明代對聯(lián)為樣本,考察和欣賞一番。

明代是對聯(lián)興盛為全社會關(guān)注和參與的一種文體的重要階段,考察這個時期的對聯(lián)作品更有代表性。明聯(lián)散布于當時以及清初的大量奇聞雜記類書籍,亦有李開先的《中麓山人拙對·續(xù)對》和喬應(yīng)甲的《半九亭集》等個人專集。本文選取的樣本為咸豐收編著的《明代聯(lián)話箋注》中收錄的約600副對聯(lián)和《中麓山人拙對·續(xù)對》卷之上、卷之下所能百度到的200多副的作品。前者覓得運用借對手法者30例;后者則覓得13例,應(yīng)用比例大約在5%上下。

圖片


一.《明代聯(lián)話箋注》作品賞析

《明代聯(lián)話箋注》中收集的機巧類對聯(lián)比例較大,而機巧類對聯(lián)一般用不到借對。若考慮這一因素,普通聯(lián)實際應(yīng)用比例還要走高。經(jīng)統(tǒng)計,30副作品手法使用比例為,下轉(zhuǎn):上轉(zhuǎn):雙轉(zhuǎn)=23:11:3,合乎前人在經(jīng)驗層面常見的使用概率。

葉盛撰《水東日記》卷三《余尚書遺事》載:

黃米飯香青菜熟

白頭人老赤心存

“赤”在句中的甲義為“忠誠”,這里借用了其顏色義。

與此類似的還有明代方奉時家傳手抄對聯(lián)本中的兩副作品:

保民如赤子;

察吏若青天。


尚德尚刑,百計無能懷赤子;

實心實政,一毫不敢負蒼天。

所不同者,后兩聯(lián)的“赤”字在上聯(lián)中,為“上轉(zhuǎn)”。

同樣借用了3次的還有“南北/東西”。

收錄于吳敬所撰《國色天香·臺閣金聲》以及《繡谷春容·奇聯(lián)摭萃》《萬錦情林·聯(lián)類》《燕居筆記·聯(lián)類》《堅瓠集·堅瓠二集·卷之二》者為:

小村店三杯五盞,無有東西;

大明國一統(tǒng)萬方,不分南北。

收錄于李清撰《三垣筆記·中·崇禎二》者為:

見地一分南北,便是小人;

腳跟不著東西,方為君子。

收錄于馮夢龍撰《古今笑史·談資部第二十九》以及《快園道古·卷第十二·小慧部·確對》《堅瓠集·堅瓠八集·卷之一》者為:

紅白相兼,醉后不知南北;

青黃不接,貧來賣了東西。

“東西”的甲義為“物品”,借用了其方位詞義。顯然前者為上轉(zhuǎn),后兩聯(lián)為下轉(zhuǎn)。

可見,借對關(guān)鍵是依據(jù)原理,句中安排兩個小類漢字或詞語的“不屬之義”,借用其閑置的“匹配之義”而形成很工的審美錯覺,無關(guān)乎位置。明代的作者上轉(zhuǎn)、下轉(zhuǎn)就用之無差別。今人所謂要保持上聯(lián)為標靶,主張下轉(zhuǎn)為正宗而不太支持上轉(zhuǎn)和雙轉(zhuǎn)的觀點,是站不住腳的。

下面,試分類賞析。

1.運用了下轉(zhuǎn)手法的作品

收錄于劉昌撰《縣笥瑣探摘抄·借酒詩》以及《堯山堂外紀》卷八十三《國朝·湯胤績》的聯(lián)作:

長身惟食粟

老眼漸生花

“花”的甲義為“模糊不清”,此處借用其“植物器官”之義。

見于《堅瓠集·堅瓠七集·卷之四·程李聯(lián)句》的作品流傳頗廣:

五風十雨梅黃節(jié)

二水三山李白詩

李東陽出句,程篁墩對句的這個作品“李白”的甲義為詩人名字,被借用的乙義為“李花白”。

褚人獲撰《堅瓠集·堅瓠五集·卷之四·作對》所載:

自在自觀觀自在

如來如見見如來

“自在/如來”之借對明代就已見使用。

李詡撰《戒庵老人漫筆·卷二·天然對偶》所錄之聯(lián):

歲暮天涯雨

人生分外愁

“分”字借用其“時間單位”之義!疤煅摹睘槊~,“分外”為副詞。這種大跨越的借對今人多有反對者,亦乃未從原理出發(fā)之憑感覺下結(jié)論!胺帧弊衷诖颂庍“變音轉(zhuǎn)調(diào)取義”。無情對界十余年前為此還爭鳴過,反對者眾,不料前人早已比我們放得開。

2.運用了上轉(zhuǎn)手法的作品

上轉(zhuǎn)手法需創(chuàng)作者能看到上聯(lián)中的字詞的“多個含義”,而普通對仗人們習慣于只看到“甲義”并為之匹配類屬一致的詞語,故若主動而為,則需要打破既定思維。

古人在創(chuàng)作時,未必主動考慮到字詞的“多義性”并刻意借用,很可能僅僅出于“對類”的習慣而實現(xiàn)了借對。今人有了現(xiàn)代漢語詞性的概念和辨析力,且錯誤地過于強調(diào)“詞性一致”“結(jié)構(gòu)一致”,故而主動避讓,乃是群體丟失對仗利器的原因所在。

張岱撰《西湖夢尋》載楊鶴題于謙墓華表柱銘:

赤手挽銀河,君自大名垂宇宙;

青山埋白骨,我來何處哭英雄。

“赤手”為“空手”之意,此處借用了“赤”的顏色義。

趙吉士撰《寄園寄所寄·卷六·焚麈寄·神童(巧對附)》載聯(lián):

今日能揮墨

他年定著紅

顯然,“墨”由名詞轉(zhuǎn)義為了形容詞,讀者錯覺其工。

朱珪《名跡錄·卷四》

三生已悟身如寄

一死須教子便埋

這副昆山文人顧阿瑛生前自題春帖,“生”借用了“生死”之“生”。

褚人獲撰《堅瓠集·堅瓠秘集·卷之五·夢中語兆》錄有一聯(lián):

若使人人能結(jié)果

除非樹樹不開花

“果”借用了“果實”之意。

郎瑛撰《七修續(xù)稿·卷五詩文類·神童對》所錄之聯(lián)頗有意思:

投子四方開六面

丈夫一德貫三才

上聯(lián)的“子”為“棋子”之“子”,借用為“兒子”之意;下聯(lián)“丈”字則借用為動詞“測量”之意。兩個位置分別采用了上轉(zhuǎn)和下轉(zhuǎn)。讀者思維的流轉(zhuǎn)從波谷到波峰,感受到了與普通對仗之并行大相徑庭的審美體驗。

圖片


3.運用了雙轉(zhuǎn)手法的作品

雙轉(zhuǎn)即上下聯(lián)對應(yīng)位置的字詞同時轉(zhuǎn)義,乃古法“對類”習慣的必然產(chǎn)物。前人亦多得之于無意之中?此埔D(zhuǎn)很大的彎,其實今人若想主動而為,只要掌握其原理,也是輕輕松松的事

試以陳洪謨撰《治世馀聞·下篇卷三》以及《堯山堂外紀·卷八十八·國朝·張升》《堅瓠集·堅瓠六集·卷之三·黃老白丁》所錄聯(lián)作為例,作一下原理介紹:

禮部六尚書,一員黃老;

翰林十學士,五個白丁。

“黃”字常見的含義有:1)顏色義;2)黃帝;3)事情失;4)特指黃河;5)姓氏

“白”字常見的含義有:a顏色義;b光亮、清楚;c沒加上什么東西的、徒然、無代價的;d說明、陳述;e姓氏

顯然,在25種可能的含義組合中,1)和a組合;3)和b組合;5)和e組合,是很匹配的含義,是它們能成為“小類”的內(nèi)因所在。這種含義組合稱為“工對義”。

安排“工對義”到句子中,為普通對仗套路。借對就是對仗時要故意安排其他22種組合。如果要實現(xiàn)雙轉(zhuǎn),只要組詞造句時同時避免把“工對義”組合安排到句子中就行了。如果要實現(xiàn)單轉(zhuǎn)(上轉(zhuǎn)或下轉(zhuǎn)),則要避免把“工對義”組合之一安排到句子中。無論那種借對,操作層面都是組詞,與普通對仗難度一樣,只不過選擇用來組詞的含義有差別而已。

此作中的“黃/白”是把2)和c組合安排在作品中,故雙雙轉(zhuǎn)義了。

再看郎瑛撰《七修類稿·卷三十一詩文類·切對》中的作品:

臨邛道士鴻都客

錦里先生烏角巾

“鴻都”此處當指仙府之意;“烏”指黑色。“鴻/烏”同時借用為了動物。當然,此處也可理解為“鴻”借了“紅”的音。

4.需要借助了解故事才能判斷為借對的作品

有些借對,所借之詞只在小圈子里為人所熟知。比如網(wǎng)友的名字,在某個微信群借用,大家都熟悉,就能輕易識別和認同。而離開這個小圈子,該“義”就不存,也就不能用于借用,或不為人所知。

古人也有這個情況,試看兩例。

門前綠水流將去

屋里青山跳出來

這是很著名的一個詼諧聯(lián)。載于馮夢龍撰《古今笑史·專愚部第四·拙對》。人們常把對句理解為小孩子不合事實和邏輯的瞎對之例。其實這里有個故事。原文如下:

《諧史》:河南一士夫延師教子,其子不慧。出對曰:“門前綠水流將去。”子對云:“屋里青山跳出來。”士夫甚怒。一日士夫偕館賓詣一道觀拜客。道士有號彭青山者,腳跛,聞士夫至,跳出相迎。館賓謂士夫曰:“昨令公子所謂‘屋里青山跳出來’,信有之矣。”士夫乃大笑。

既然“青山”是人的名字,句子就符合邏輯了。而且這里用的還是借對。即甲義是“人名”,被借用的乙義是“青色的山”,形成了與“綠水”很工的錯覺。

收錄于蔣一葵《堯山堂外紀·卷一百·國朝·安南》以及《堅瓠集·堅瓠七集·卷之四》的這個作品:

清暑殿前千樹桂

廣寒宮里一枝梅

初一看也是普通對。一看故事,原來是“一枝梅”是女子的名字。原文如下:

交趾王原姓陳氏,后有黎季厘者,江西人,幼時販至其國,登岸時,見沙上有字云“廣寒宮里一枝梅!崩搴筲咕壍霉。一日,陳王避暑于清暑殿前,有桂干樹,王出對云:“清暑殿前千樹桂!比撼冀晕磳,厘憶沙上所見,遂以對之,王大驚曰:“子何以知吾宮中事?”厘以實告,王曰:“此天數(shù)也!鄙w王有女名一枝梅,建廣寒宮以處之也。遂配之。

這就如今日的網(wǎng)名入對一樣,屬于借對。原理同上例。

5.疊加了“異步”的借對

語流不同步,即為異步。本質(zhì)上是“詞的借對”。上例中的“一枝梅”作為人名,是整詞,對“千樹/桂”即屬于異步。

張岱撰《快園道古·卷之五·夙慧部》收有一聯(lián):

太白騎鯨,采石江邊撈夜月;

眉公跨鹿,錢塘縣里打秋風。

 “撈/夜月”不是詞組,“打秋風”為整詞,故為異步。同時,“打秋風”在句子中的意思是“借各種名義或關(guān)系討取錢物”。顯然,這里借用了其“打/秋風”之意,從而與“撈/夜月”形成了工對的假象。

收錄于馮夢龍撰《古今笑史·儇弄部第二十二·才寬》以及《堅瓠集·堅瓠二集·卷之四》亦有一個“打秋風”。

座上木魚敲夜月;

檐前鐵馬打秋風。

6.運用了“自借”手法的作品

“自借”即自對的部分是以借對的方式形成對仗,或自對的同時,上下還實現(xiàn)借對。筆者此前曾預(yù)測過“自借”和“磋借”將成為新的對仗方式,想不到明代作者就已留有“自借”的例子。

收錄于蔣一葵撰《堯山堂外紀·卷九十八·國朝·陸粲》、馮夢龍撰《古今笑史》以及《快園道古·卷第十二·小慧部·確對》有此一作:

北臺東御史,西人巡按南方;

冬官夏侍郎,春日辦完秋稅。

這既是機巧聯(lián),還用了借對手法。上比“東西南北”為自對且構(gòu)成機關(guān);下比“春夏秋冬”亦為自對,不過“夏”的甲義為“姓氏”,借用了其“季節(jié)義”。

文彭山,季彭山,武彭山,程彭山,半文半武彭彭山;

活六峰,袁六峰,死六峰,葉六峰,不死不活陸六峰。

張岱撰《快園道古·卷第十二·小慧部·巧言》中所載此聯(lián),也是機巧聯(lián)。其“自借”更有意思。上比的“彭彭”同字,下比的“陸六”不同字,而是借用“陸”的“數(shù)詞義”。

7.運用了借音手法的作品

借音是借對的一種,不過沒有借義(轉(zhuǎn)義)常用。

子路乘肥馬;

堯舜其病諸。

一般的借音對只借1字。王同軌撰《耳談·卷十五》所錄此聯(lián)則頗為奇特,同時借用了2個字的音,中間還夾一個“病”字。請看原文的注解:

南京內(nèi)守備太監(jiān)府,例有監(jiān)生歷事。遇大比,亦是本監(jiān)考取送名得場。嘉靖初,某公不深書義,曰:“不必考,我但出一對,佳者送入。對云:‘子路乘肥馬’!敝T生俯首既笑,一生云:“堯舜其病諸!敝^“騎豬”也。公不解曰:“好!送去!甭?wù)呓^倒,稱為才子。后果中南京解元。

“堯舜其病諸”屬于集句。語出《論語.雍也》:“子曰:‘何事于仁,必也圣乎!堯舜其猶病諸!’”確乎絕妙!

8.兩處運用了借對手法的作品

有人對于在對聯(lián),尤其是長聯(lián)中用上1處借對還是能接受和容忍的。若用多了,則很不習慣了,仿佛有什么損失似的。這種對規(guī)律缺乏把握而抗拒新事物的心態(tài),在詩聯(lián)界非常普遍存在。

希望下面的明聯(lián)以及其他同類聯(lián)作能給人以這方面的啟示,助推思想解放。

收錄于蔣一葵撰《堯山堂外紀·卷九十八·國朝·袁宗道》以及《耳談·卷十四》這副57字長聯(lián),用到兩處借對。

那畔消息,見半點兒,有甚巴鼻。若非是千了萬了,說不盡百樣郎當。因此上、雪山中忙倒了釋迦。吃麻吃米,受苦擔饑,生怕放逸魔,花費了眼前日子;

這邊事情,到十全處,還未稱心,忽地便七旬八旬,嘆原來一場扯淡。只落得、漆園里笑殺個莊周。應(yīng)馬應(yīng)牛,逍遙散誕,都將逆順境,交付與頭上天公。

“巴鼻/稱心”中的“巴鼻”乃“把柄”的音轉(zhuǎn),意思為“來由、根據(jù)”,與“鼻子”毫無關(guān)系。“心”的甲義為“心思”。顯然“鼻/心”雙轉(zhuǎn)了。后面的“日子/天公”中的“子”也轉(zhuǎn)義為了“人的稱謂”。

蒙正發(fā)撰《三湘從事錄·卷之六》所載之聯(lián)。

帳下若干同苦士;

湖南第一大明城。

“湖南”的甲義為“省的名稱”,借用為了“湖之南”之意。這個借對“深度指數(shù)”很低,但確實借用了!懊鳌弊忠灿伞俺绷x轉(zhuǎn)義為了“形容詞義”。

值得說一句的是,筆者曾指出“密集借對”進入普通對聯(lián),甚至一個、多個分句乃密集借對而成,是對聯(lián)的一個發(fā)展方向時,至今鮮有同道。

9.直接為無情對的作品

借對的頻繁使用,也就有了無情對萌生的土壤。明代比較著名的無情對有兩副。

色難;

容易。

此作收錄于蔣一葵《堯山堂外紀·卷八十一·國朝》以及《古今笑史·談資部第二十九·隨口對》,說的是明成祖朱棣和解縉的故事。原文如下:

文皇嘗謂解學士曰:“有一書句甚難其對,曰‘色難’”。解應(yīng)聲曰:“容易!蔽幕什晃,顧謂解曰:“既云易矣,何久不屬對?”解曰:“適已對矣!蔽幕适嘉!吧睂Α叭荨,“難”對“易”。為之大笑。

“色難”出于《論語·為政》。此處的“容易”之“容”借用了其“容顏”之意。

以上兩書另外收錄有李東陽一作更為著名,可謂無情對的代表作:

庭前花始放;

閣下李先生。

此作連用3出下轉(zhuǎn)。在審美錯覺下,人們會不自覺地想到“閣樓下面的李樹率先生長”的句意,從而忍俊不禁。

從原理來說,全部運用下轉(zhuǎn)或全部運用上轉(zhuǎn)手法,就能取得這個審美效果。若上轉(zhuǎn)、下轉(zhuǎn)和雙轉(zhuǎn)混用,則人的想象力會受限,審美錯覺下產(chǎn)生不了類似的“完整句意”。這都是正常的。畢竟,審美錯覺如海市蜃樓,并未成為現(xiàn)實,較不得真。那種強求無情對必須取得類似“閣下李先生”的審美效果才是合格的或正宗的之觀點,也是脫離創(chuàng)作規(guī)律和原理的主觀臆斷。

李詡撰《戒庵老人漫筆·卷二》還載有兩個短無情對。

櫓人;

扇子。


紫微星;

黃道日。

“子”“黃”“日”都實現(xiàn)了下轉(zhuǎn)。

圖片


二.《中麓山人拙對·續(xù)對》作品賞析

李開先的對聯(lián),是比較規(guī)矩的,即較為遵守我們今天的《聯(lián)律通則》。即便如此,其借對應(yīng)用仍不乏其例。

這也說明,對得規(guī)矩,善為嚴對,未必就要放棄借對這一傳統(tǒng)手法。畢竟,對偶實踐的本質(zhì)是“對類”,而非現(xiàn)代漢語語法視野下的“對詞”。透過李開先的作品,希望能有助于人們放棄偏見,正視借對。

題田舍郎:

苦營新瓦舍;

甘作老莊科。

“甘”甲義為“情愿、樂意”,顯然借用了“甜”之義;“老莊”的甲義為“老子、莊子”,也同時借用了?偣膊5個字,密集運用了3處借對。不知讀者有何啟示?原來普通成聯(lián)也可這樣創(chuàng)作。

春帖:

沙暖雙鴛睡;

春融萬象生。

顯然,“萬象”借用了其“一萬只大象”之義。

題待月樓:

龜甲屏開,月照樓中云母色;

象牙板撒,風傳席上雪兒歌。

“云母/雪兒”為精致的借對。

亡妻發(fā)喪:

恨少還魂丹鼎術(shù);

空孤當頭白日吟。

題避暑亭:

禿發(fā)老奴汲水負薪兼乞火,氣候休差,常使葛洪丹爐暖;

平頭小仆搖紈把盞旋移床,炎蒸善避,且教崔立綠槐涼。

上面兩聯(lián)中得“丹”字轉(zhuǎn)義了。甲義為“丹藥”,借用了其顏色義。

素望未成玄鬢改;

清操長共赤心存。

“赤”字同樣也借對了。

詩狂欲上天,眇四子,小二張,吟肩瘦聳,放筆批風,窮奇吊古,信手拈來,頭頭是道;

思渴如吞海,傲五侯,輕千乘,醉膽橫生,飛觴對月,涉險登高,隨心走去,面面皆春。

“頭頭”借用了其“器官”義。

暫臥青蓮大士家,攜朋縱飲;

久迷芳草王孫路,游宦怎歸。

“青蓮”與上文“青山”類似,被借用了。

年將周甲子;

日望得男丁。

“子/丁”有兩組“工對義”,若理解為“人的稱謂”則為上轉(zhuǎn);若都理解為天干、地支義,則為雙轉(zhuǎn)。

題煙樓:

水性雖炎上;

功名不熱中。

“熱中”一詞借得有意思。詞性、結(jié)構(gòu)變化很大,而字字精妙。

左使彈奸,太歲上頭曾動土;

中傷罷職,相公有腹不撐船。

“中傷”與上一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!爸小弊纸栌闷浞轿辉~義,還“變音轉(zhuǎn)調(diào)取義”了。

風卷楊花入硯池,逃楊必歸于墨;

雨滋紫竹穿桃徑,惡紫為奪其朱。

“墨”字借對為顏色義了。

使者遙臨,眼觀短札欣飛白;

佳人獨立,手把長條撼落紅。

此作中的“飛白”,甲義應(yīng)為“書法中的特殊筆法”,亦為借對。

由上可見,對聯(lián)在明代還是較常見使用借對手法的,其使用比例與自對相當。讀者朋友還可注意觀察明代以前的詩聯(lián)偶句,當能看出借對作為古法傳承更遠的脈絡(luò)走向。

猜您喜歡

評論區(qū)

猜您喜歡的對聯(lián)及詩文:

借對明代

對聯(lián)分類

對聯(lián)知識

熱門對聯(lián)

精彩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