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德寺,位于襄陽城西13公里處,與古隆中毗鄰, 它四周呈方形,面積約30000平方米,有一條寬約10米的小溪環(huán)繞。寺內(nèi)現(xiàn)僅存天王殿、藏經(jīng)樓、方丈房和多寶佛塔,古塔旁有銀杏一株,4人合抱,高約35米。明嘉靖皇帝曾效漢武封松柏故事,賜以“大將軍”封號;以后,清乾隆又加封為“感應(yīng)大將軍”,樹旁尚有碑刻似記其事。古寺是湖北省有數(shù)的十方禪林。
山門石門框兩邊陰刻一副楹聯(lián),摘錄如下:
地接隆中,鷲嶺千峰云疊嶂;
塔懸漢上,虎溪一派水環(huán)流。
楹聯(lián)作者已不可考,楹聯(lián)明確的道出廣德寺所處的位置與周圍地理環(huán)境;南面是如今的湖北文理學(xué)院,西鄰古隆中風(fēng)景區(qū),北接漢水。鷲嶺別名靈鷲山,位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之東北側(cè),是佛陀講法處,這里借指隆中群山,明寫千峰競秀,也暗喻這里曾經(jīng)佛法昌盛。因為廣德寺前身是建于唐朝的貞觀年間的云居寺,當(dāng)時建在隆中山里。唐代詩人白居易,溫庭筠,皮日休都曾游覽過,并留有詩作。在明成化年間才遷出到如今位置。說來其中原由是第三代襄王朱見淑看中隆中風(fēng)水,霸道的將其劃作自己陵寢,不但把諸葛草廬遷走,還要將愛妃杜氏葬在寺旁。因而云居寺主持道圓法師大為不滿,要率眾離去。官司打到皇帝面前,因為王爺輸理輸法,朱見深也不好袒護(hù),于是下了一道圣旨,讓襄王就近擇地,出工出料,還建一座寺院。寺院建好以后皇帝將寺名改為“廣德寺”!半焚n廣德寺”至今還懸在廣德寺山門上。
塔懸漢上,是形容廣德寺前后的兩座佛塔高聳入云,俯視著如玉帶飄來的漢水;⑾慌伤h(huán)流,既是實指寺前清溪環(huán)繞,亦是借指廣德寺為凈土宗道場;⑾驹趶]山東林寺前,相傳晉僧慧遠(yuǎn)居?xùn)|林寺時,送客不過溪。一日陶潛、道士陸修靜來訪,與語甚契,相送時不覺過溪,虎輒號鳴,三人大笑而別,由是得名虎溪,后人于此建三笑亭。清唐英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(lián)記錄了此事:
橋跨虎溪,三教三源流,三人三笑語;
蓮開僧舍,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。
慧遠(yuǎn)大師曾跟隨師傅釋道安在襄陽弘法,后來到廬山成為凈土宗開山鼻祖,虎溪一派即是繼承慧遠(yuǎn)的法嗣。而今廣德寺供奉的卻是地藏王菩薩。有趣的是廣德寺中保留至今的多寶佛塔,卻是密宗壇城。此塔于明弘治七年至九年(1494-1496年)由道圓和尚主持,在寺后建造一座佛塔,塔又叫浮屠,用來供奉舍利子或藏經(jīng)書,因底座上建有五個小塔,故稱多寶佛塔,又叫五星塔。這種塔的樣式起源于明永樂年間,一位叫班迪的印度高僧來到北京,拜見了大帝朱棣。班迪送給永樂大帝四座金佛,還帶來了印度金剛寶座塔的圖紙,于是推廣開來,但是實際建造并不多。襄陽廣德寺多寶佛塔中央為嘛塔式,四隅小塔均為六角亭式,是全國惟一保留下來的中印混合式佛教建筑。金剛寶座塔與密教(佛教密宗)的興起和傳播有著直接的關(guān)系。多寶佛塔是西域密宗和東土佛教交流的證據(jù)。
廣德寺前身是云居寺,又名云居禪寺,是禪宗道場。自禪宗五祖弘忍傳法慧能和神秀,就分化出漸悟的北宗,和頓悟的南宗。南宗奉慧能為祖師。而南宗是由慧能弟子襄陽人神會,北伐之后才興起普及,其時已是安史之亂中,時間晚于建寺的貞觀之年。晚唐竟陵皮日休有“過云居寺玄福上人舊居”詩:
重到云居獨悄然,隔窗窺影尚凝禪。
不逢野老來聽法,獨見鄰僧為引泉。
龕上已生新石耳,壁間空帶舊茶煙。
南宗弟子時時到,泣把山花奠幾筵。
皮日休此時看到的云居寺已經(jīng)衰敗,很有可能是唐武宗滅佛運動,要求僧人還俗,田產(chǎn)充公造成的。詩中明確提到南宗弟子時時到,其時云居寺作為禪宗道場,依然吸引后代弟子不斷來朝圣。
天地者, 萬物之逆旅;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。古寺見證了佛教在襄陽千余年的傳播演變過程,我站在廣德寺山門前品讀這幅楹聯(lián),白居易、溫庭筠、皮日休、釋道安、慧遠(yuǎn)、神會這些襄陽歷史的過客,似乎又鮮活起來。樂天問禪、皮子高吟、神會梵唱,伴著鐘磬聲,裊裊入耳。一霎那,紅塵羈客一顆浮躁的心,不由平伏靜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