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四川按察使楊重雅的《對語偶錄》
1、 楊重雅的生平簡介
楊重雅(1815-1~1879),原名元白,字重雅(以字行世),號慶伯,江西德興人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)三甲進士(江慶柏:《清朝進士題名錄》,中華書局2007年版),散館授檢討,充武英殿總纂,與修《道光實錄》。署都察院山東道監(jiān)察御史。咸豐年間知成都府,與總督曾望顏關系較好,曾氏失勢受牽連,出知順慶府(今四川南充)。駱秉章任四川總督時,傾心奉承,并輔助駱秉章規(guī)畫全蜀軍事。任內督練團勇,同藍大順起義軍作戰(zhàn)。之后授四川按察使,轉四川布政使。任四川按察使時,曾參與殺害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(廖宗麟:《參與殺害石達開的楊重雅其人其事》,玉林師院學報2008年第29卷)。同治六年離川回籍為母守孝。光緒年間官至廣西布政使、巡撫。1879年進京述職而病死于途中。
楊氏歷官顯要,卻無姬妾二色,尤為罕見罕聞。在“丁母憂”期間,領銜修纂同治版《德興縣志》。孟慶云在志序中說:“請舊太史楊廉訪總輯。時廉訪自蜀臬奉諱在籍,服既闕,……出所撰各門小引五十余首,并總序一篇見示!绷L、蜀臬(署),都是按察使的別稱,證明楊重雅于川確實曾任按察使。楊氏在川內功績較著,為官明干練達,有政聲,尤以振興文教為急務,創(chuàng)設書局,捐購經史子集諸書以資習覽。有記載稱其為成都知府時,“成都府試十六州縣童子,自設貢院。德興楊慶伯侍郎重雅知府事,始于貢院旁相地創(chuàng)建試院!笨偠铰箓髁剌^為賞識,因而專為上奏其在蜀政跡,請付史館立傳,并附祀駱秉章專祠,得圣旨允行。
楊重雅在任成都知府時,作《都江堰賦》,賦中有:“李當時僅一郡守耳,卻能不避險阻,懷其憂國憂民之心,戮力同心,官民全力以赴。卒使災害消滅于無形,千秋俎豆,廟食萬世。理固宜然,絕非幸致也。獨惜今日官場,推拖敷衍,自圓其說、恐多做多錯而裹足不前,尸位素餐,恬不知羞恥為何物也,悲夫!”(劉俊林:《玉壘金聲——名人眼里的都江堰》,巴蜀書社2006年版)讀其賦,可想見其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官員。
2、 楊重雅的《對語偶錄》
《對語偶錄》在《管斑集》內,蜀中門生蔡掄科、陳世昌、王文佐等七人怕楊氏之作再散失,乃廣搜匯編校錄,楊篤篆箋,楊重雅即將離川回家為母守孝時的同治六年(1867)刻印。此書為散失拾遺搜編,二卷,卷一為詩,卷二為對語,因是拾遺搜編,詩與聯總量都較少。對聯方面共42副,全部都是楊氏在四川時之作,所作時間基本上在1864至1866年,也即在其任成都知府、順慶知府之時。聯類除一副挽聯外,均為題署、賀壽聯二種,其中賀壽聯26副,不少為一題三至四副,有一題“賀鹽茶道壽”,僅有一、四聯,說明二、三聯散失。賀壽聯雖占多數,可惜僅有一二副有物件姓名或字體大小外,其余均無,這為賞析帶來諸多不便。
門生中僅查到蔡掄科一人,其余六人均失考。蔡掄科,生卒年不詳。四川營山人。同治丁卯年(1861)舉人,曾官云南龍馬府知府。書名篆箋者楊篤,據查,楊篤(1834~1894),字鞏同、雅利,號琴如、秋湄、呂香真逸等,山西鄉(xiāng)寧人。生于書香門第。同治甲子年(1864)舉人,后講學西寧宏州書院。精金石學、文字學,善考訂。撰修《西寧新志》、《山西通志》等十三部。據楊篤的足跡而言,他未曾進過四川,因何為楊重雅書名題箋到是一個謎?或許楊重雅的門生中有與楊篤交往也未可知?
重雅好作對聯,不僅在四川題留有作,連從四川去甘肅階州(今隴南)平回民之亂的短時間內、后至廣西為官等也有聯作。如題甘肅貢院三聯:
相業(yè)轉乾坤,陸海塵清,長安日近;
人文關世運,九霄露湛,多士云蒸。
共賞萬余卷奇文,遠擷紫芝,近搴朱草;
重尋五十年舊事,一攀丹桂,三趁黃槐。
小坐足怡情,四面云山,四圍樓閣;
數緣堪促膝,宜談風月,宜話桑麻。
題廣西全州寺院對聯:
湘靈瑟,呂仙懷,坐覽云濤人宛在;
子美詩,希文筆,笑題雪壁我重來。
3、
楊重雅對聯賞析
重雅對聯中,題署聯較有價值。如都江堰二王廟曾題四副,但而今不見于二王廟有懸掛,作品均不見于書籍,如四川人民出版社《青城山都江堰名勝楹聯選注》(陳家銓闕宗仁編,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)、《成都名勝楹聯》(四川省楹聯學會等編,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)、《巴蜀名勝楹聯大全》都未見載,可見在二王廟楊之聯屬早期。楊重雅的四副聯為新建(李冰)太守專祠題:
蜀封在秦惠、廿有七年,其時中國始通,天遣名臣開崄界;
江水出岷山、百五十里,此地上游高踞,人傳神績廓靈關。
大禹鑿三巴,圣繼父功,賢開事業(yè);
巨靈擘二華,彼矜神跡,此務人謀。
淘灘作堰定高深,文字心傳,千秋法守;
崇德報功昭肸蚃,專祠屹立,全蜀帡幪。
合儒釋道以同原,國封為王,川稱曰主;
彼去來今而不朽,親如父母,尊則神明。
題聯有較重要的史實價值,反映出現在的二王廟大殿,可能就是同治初年新建的(李冰)太守專祠。四副聯語從不同的角度稱頌李冰的功績,他的深淘灘、低作堰治水方法是千秋法則,所以他也同老子孔子佛祖一樣,被朝廷封為王,而李冰對于百姓而言,他卻如同父母,被尊為神靈。第一副溯史用典,說蜀郡是秦惠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311)時封的。秦惠王時,蜀王封于漢中的苴侯與巴國交好,而蜀國又與巴國交惡,此舉引起蜀王不悅。據《華陽國志》記載:“昔蜀王封其弟于漢中,號曰苴侯,因命之邑曰葭萌。苴侯與巴王為好,巴與蜀為仇,故蜀王怒,伐苴。苴奔巴,求救于秦。秦遣張儀從子午道伐蜀!鼻鼗萃跤诠316年滅蜀,也滅了苴與巴。后秦國置蜀郡,設郡守,成都為蜀郡治所。靈關:見《文選·左思<蜀都賦>》:“廓靈關而為門,包玉壘而為宇!眲㈠幼ⅲ骸办`關,山名,在成都西南漢壽界。”晉·常璩《華陽國志·蜀志》:“杜宇稱帝……乃以褒斜為前門,熊耳、靈關為后戶!本揿`,神話傳說中劈開華山的河神!段倪x·張衡<西京賦>》:“綴以二華,巨靈赑屃,高掌遠跖,以流河曲,厥跡猶存!毖C注:“巨靈,河神也……古語云:此本一山當河,水過之而曲行,河之神以手擘開其上,足蹋離其下,中分為二,以通河流。手足之跡,于今尚在!崩畎住段髟涝婆_歌送丹丘子》詩:“巨靈咆哮擘兩山,洪波噴流射東海。”肸蚃,比喻靈感通微。晉·左思《蜀都賦》:“天帝運期而會昌,景福肸蚃而興作。”杜甫《朝獻太清宮賦》:“若肸蚃之有憑,肅風飚而乍起。”帡幪,本指古代帳幕之類的物品。后亦引申為覆蓋、庇蔭、庇護。
楊重雅又有題江瀆廟聯,二王廟最初不是興建的。東漢時為紀念蜀王杜宇,在現在的二王廟處興建“望帝祠”,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(494—498),益州刺史劉季連遷“望帝祠”于郫縣,改祀李冰父子于此,稱名“崇德廟”,后亦有江瀆廟、秦太守李公祠、真常道院、川主廟等等之稱,清乾隆時之《灌縣志》中稱“二郎廟”,后遂稱之曰“二王廟”。故重雅題江瀆廟聯,其實也是題二王廟,其聯為:
天府擁侯封,記從彭澤西來,溯委窮原征肸蚃;
地只崇祀典,看取大江東去,濟人利物炳聲靈。
上聯說自己從(彭澤)江西到成都來為官,至二王廟前追溯李冰父子的靈感通微。下聯講此地是最隆重祭祀秦太守李公儀禮處,面對日夜東流去的岷江,就猶如彪炳他救助庶民、對世事有益的聲勢威靈。聲靈,聲勢威靈。張煌言《北征錄》:“爾時上游聲靈丕振,而留都守御亦堅!
《對語偶錄》中有成都府新建試院題聯四副,另關于此事,近代雷瑨、朱應鎬、胡君復相關著作均有記載。雷瑨著《楹聯新話》(民國七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)卷二亦有記載:“成都府試十六州縣童子,向假貢院,德興楊慶伯侍郎重雅知府事時,就貢院旁相地創(chuàng)建試院。自撰聯云……”。還有民國周洵《蓬廬隨筆》(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)也作過記載:“成都皇城為明蜀王故宮,清時作為鄉(xiāng)試貢院。貢院之左,為成都太守試郡屬童生之所,俗呼曰‘府試院’。楊慶伯中丞重雅守成都時,題試院大堂一聯云……一切本身,一切本地,極細意熨貼之致,蓋中丞為江西廬陵人也。”可見楊重雅創(chuàng)建試院并題聯事跡影響很大。所題四副聯如下:
燕廈千間,看鴻構軒昂,足補前人未備;
鵬程萬里,望龍門咫尺,相期后進同登。
五千人、位次安排,竟日程材,看云水光中,毫無障蔽;
十六屬、官紳聯絡,經年蕆事,愿星霜閱后,長與維持。
前本倉場,須知教養(yǎng)兼施,合作百年長計;
后鄰鑄局,要使鈞陶就范,胥成萬選奇才。
我生與、永叔同鄉(xiāng),衡鑒無私,得士亟求如軾轍;
此地是、升庵故里,儀型未遠,論文何必溯淵云。
第一副末句“足補前人未備”,即指試院以前是借用貢院之事。四副聯語夾敘夾議,運筆自如,足見其學識功夫。表明了試院的前身是倉場,后面是鑄錢局,又對莘莘學子寄予無限希望,也想到了今后自己離任后,當地的官紳每年辦完事后,要知道艱難辛苦,長期維持。聯語工整雅致,用典貼切。燕廈,地名,指中國湖北省東南邊陲古鎮(zhèn)燕廈,古名寶塘。后為重耕讀之典。南唐時,燕廈車田村人吳仲舉任池陽縣令。宋太祖開寶七年,宋軍直逼南唐。吳仲舉寧死不降,還殺了宋招降使者。池陽失陷后,仲舉被捕后視死如歸,宋將曹毅被吳的忠義感動,手軟放生。仲舉回鄉(xiāng)一心教子讀書。宋仁宗景佑年間,吳仲舉的三個兒子吳幾復、吳中復、吳嗣復先后考中進士,被稱為“吳三貴”。鈞陶,用鈞制造陶器。比喻造就。鈞,古代重量單位,合三十斤。陶,陶冶、陶鑄。喻教育、培養(yǎng)。永叔,江西廬陵人歐陽修的字,作者與歐陽修都是江西人。軾轍,指蘇軾蘇轍兄弟。淵云,指的是王褒和揚雄。
楊重雅出知順慶府(今四川南充)時,為府衙題聯更多,共作了六副,此選介兩副:
勝地控西南,儀表儼然崇岳牧;
清音遍山水,廣居猶似在蓬瀛。
二千石、愧領同僚,尚論何人,循吏聲華良吏績;
十七載、忝膺通籍,撫懷如昨,詞臣風采諫臣心。
聯作極贊順慶府地理位置之重要,如同朝廷的封疆大吏樣,又說此地山水清幽,宜居猶似在蓬瀛仙境。岳牧,指傳說中堯舜時四岳十二牧的簡稱!稌ぶ芄佟罚骸霸惶朴莼,建官惟百,內有百揆四岳,外有州牧侯伯!焙笠苑悍Q封疆大吏。第二副表明自己作為這里的地方官,要成為正史中記述那些重農宣教、清正廉潔、所居民富、所去見思的州縣級地方官。同時又想到做官已經十七年,回憶起來如同昨天,自己仍然要保持文學侍從之臣的風采和直言規(guī)勸之心。通籍,做官!凹笔嵌唛L的竹片,上寫姓名、年齡、身份等,掛在宮門外,以備出入時查對。因此后來便稱做官為“通籍”。
楊重雅的賀壽聯雖為多數,但僅有一二副有人物姓名或字號,其它均無且不少為賀某官之母、之夫人壽。不過除兩三聯較短外,其它都較長,寫得大氣酣暢。短聯如賀林勿村巡撫六十壽:
天下大魁海邦正使;
六旬甲子萬里屏藩。
林鴻年(1804~1886),字勿村,侯官(今福州)人。道光十六年狀元及第,是福建省清朝時期的第一個狀元,也是莆田第一位入二十四史的著名人物。林鴻年嚴于律己、寬厚待人。道光十八年被冊封琉球國之正使,出使琉球,而后歷任廣東瓊州府知府、云南臨安府知府、云南巡撫等職。同治五年被以“畏寇逗留”等罪名革職,返回福州后擔任正誼書院山長,培養(yǎng)出的棟梁之才多達百余人,其中包括陳寶琛、林紓、陳衍、吳曾祺等人。在林任云南巡撫期間,太平軍石達開部自四川敘州入云南境內,銳不可擋,云南各地反清斗爭日益激烈。林上任就碰到了一個難題:南面杜文秀部進占永北廳,威逼昆明;北邊“土苗各匪嘯聚”,占著川、黔、滇三省要道;東面渠魁獨霸一方;西邊楊振膨等進攻臨安。慈禧太后密諭林與四川總督駱秉章、云貴總督崇實通籌防守之策。因林有與秉章、崇實通籌之事,而此時作者又正協助駱出謀劃策,自然與林有交往,1864年林六十壽時即作此聯為賀。
長聯如賀江方伯雙壽:
我方校射,公適懸弧,想當年彤矢勛名,九功樂舞;
節(jié)正迎春,時逢設帨,看此日紫薇庭院,并蒂花開。
此聯作于1864年正月立春之后,江某時為四川布政使(方伯之意),過生之日,作者正在主持成都武舉人考試,故聯語前兩句點明江方伯夫婦雙壽之事與時間,隨即稱頌他是當年皇上曾賜以彤矢的有功大臣,享受了九功樂舞的宴慶。壽聯以皇上賞賜夸男,以紫薇花艷頌女,作得恭賀得體,喜慶祥和。校射,進行武舉人考試時比試射技和武藝。懸弧,男性生辰,古代風俗尚武,家中生男,則于門左掛弓一張,后因稱生男為懸弧。彤矢,即朱漆箭,古代天子用以賜有功諸侯大臣。九功樂舞,唐代三大樂舞之一,本名《功成慶善樂》,又名《慶善樂》。唐太宗誕生于慶善宮,貞觀六年(631),太宗回到慶善宮,在渭水之濱宴請群臣,并賞賜鄉(xiāng)親鄰里,并賦詩十韻,命樂師配上管弦之樂,制成《功成慶善樂》。設帨,古禮,女子出生,掛佩巾于房門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