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4×32.5cm×2,北京匡時2018年秋拍會流拍
何紹基是晚清詩人、書法家,出身于書香門第,曾任翰林院編修、四川學政等職。博涉群書,生徒眾多。精通金石書畫,以書法著稱。初學顏真卿,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,尤長草書,晚年行書多參篆意。
這副楹聯(lián),是集南宋詩人陸游七律詩《幽思》中的頷聯(lián),原詩句是“臨窗靜試下巖硯,欹枕臥看靈壁山!毖型,臥看改作醉看,靈璧宋代常作靈壁。下巖硯,是指端硯的一種名坑,因為位于山底水洞(大西洞與水歸洞)之中,又稱水巖、水坑、老坑,巖石長年受水的凈化浸漬,石質(zhì)溫潤幼滑,質(zhì)地最好,石品最豐,具有“體重而輕”、“質(zhì)剛而柔”的特點,歐陽修評說“端溪(硯)以水巖為上品”。上聯(lián)的意思,就是詩人在試用最好的端硯。其實,陸游雖然對于文房器具頗為留意,但收藏并不宏富。他在《予素不工書,故硯筆墨皆取具而已,作詩自嘲》提到:“偶窺文房譜,雖慕無由獲。筆惟可把握,墨取黑非白。硯得石即已,殆可供搗帛!痹圃。這方下巖研,應該算是詩人難得的寶物,可能就是新近得到的,所以用了“試”字。
下聯(lián)提到的靈璧山,即指山形靈璧石。這在南宋時期已經(jīng)頗為流行收藏,如趙希鵠《洞天清錄》“怪石辨”中,就提到了靈璧石、英石、道石、融石等數(shù)個石種,“怪石小而起峰,多有巖岫聳秀嵚嵌之狀,可登幾案觀玩,亦奇物也!辈贿^,趙希鵠在介紹靈璧石時,卻說“然不起峰,亦無巖岫!痹娙斯P下的這方靈璧山,也算是難得的奇石了,難怪他要欹枕臥游、青眼相見了。
律詩中的頷聯(lián)(第三、四句)和頸聯(lián)(第五、六句),必須對仗,這也成為天然的對聯(lián)。陸游的七律詩作,是其近萬首詩中最多、最好的,用語工巧、對仗工整,時出佳句,最有名的莫過于《游山西村》中的頷聯(lián)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!逼鋵,賞石界最津津樂道的佳句,還是陸游《閑居自述》中的頷聯(lián):“花如解語還多事,石不能言最可人!贝_實是一副難得的賞石佳聯(lián)。
02
金農(nóng)
手弄石上月;口吟滄浪辭
110.5×30cm×2,中國嘉德2012年春拍會成交價120萬元
金農(nóng)是清代書畫家,位居“揚州八怪”之首。天姿聰穎,布衣終身。博學多才,嗜奇好古,精篆刻,工鑒賞,善畫,尤精墨梅。擅長行書和隸書,尤以獨家的“漆書”聞名,起筆方正,如扁刷刷漆而成。
此聯(lián)一說系金農(nóng)為太倉南園鶴梅仙館井亭題聯(lián)。南園為明代萬歷朝首輔王錫爵所建,原為賞梅觀菊之處,井亭青石井欄傳為元代武陵橋滄江風月樓舊物。清初,南園歸王錫爵之孫王時敏所有,后漸次荒蕪。金農(nóng)書寫過多幅相同內(nèi)容的楹聯(lián),此件拍品曾經(jīng)著錄于1914年神州國光社《風雨樓所藏楹聯(lián)》,多次上拍,堪稱其漆書對聯(lián)之代表作之一。對聯(lián)所書內(nèi)容,其實說的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賞石故事。
上聯(lián)所說的石上月,是指一方帶有月亮圖紋的虢石屏,在北宋文人士大夫圈中曾引發(fā)巨大反響。這是歐陽修在滁州太守任內(nèi)友人虢州刺史張景山贈送的,“中有月形,石色紫而月白,月中有樹森森然,其文黑而枝葉老勁,雖世之工畫者不能為,蓋奇物也!彪绞a(chǎn)地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靈寶、盧氏兩地,此地古稱虢國,因而得名。虢石至今尚有產(chǎn)出,大多剖巖而得,用來制硯,也偶見有水沖石。歐陽修非常喜愛這塊石頭,不僅為之作《紫石屏歌》(又稱《月石硯屏歌寄子美》)及序,而且請人為其畫圖,寄贈好友詩人蘇舜欽索詩唱和。蘇舜欽作有《永叔石月屏圖》,詩中稱:“胡為虢山石,留此皎月痕常存。桂樹散疏陰,有若圖畫成。永叔(歐陽修字永叔)得之不能曉,作歌使我窮其原。……此乃西山石,久為月照著。歲久光不滅,遂有團團月!痹圃。
和蘇舜欽合稱“梅蘇”的詩人梅堯臣,曾經(jīng)在揚州目睹過歐陽修的這方石屏,賦詩《詠歐陽永叔文石硯屏二首》,道出了此石屏的形制和作用,這塊硯屏方徑約一尺有余,被加工成屏,置于硯旁遮塵擋風。這可以說是有史記載的著名文人士大夫的第一塊硯屏。后來,蘇東坡在潁州拜謁頤養(yǎng)天年的老師歐陽修,寫了一首《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》詩作:“何人遺公石屏風,上有水墨希微蹤。不畫長林與巨植,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。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,孤煙落日相溟蒙。含風偃蹇得真態(tài),刻畫始信天有工!
下聯(lián)所說的滄浪辭,也與歐陽修和蘇舜欽有關,也是記錄了兩位詩人的友情。此前,蘇舜欽在蘇州筑滄浪亭,寄詩歐陽修,歐陽修作有《滄浪亭》一詩唱和:“子美(蘇舜欽字子美)寄我滄浪吟,邀我共作滄浪篇。滄浪有景不可到,使我東望心悠然。……清光不辨水與月,但見空碧涵漪漣。清風明月本無價,可惜只賣四萬錢!痹圃。歐陽修還寫有《水調(diào)歌頭·和蘇子美滄浪亭詞》:“萬頃太湖上,朝暮浸寒光。吳王去后、臺榭千古鎖悲涼。誰信蓬山仙子,天與經(jīng)綸才器,等閑厭名韁。斂翼下霄漢,雅意在滄浪。晚秋里,煙寂靜,雨微涼。危亭好景、佳樹修竹繞回塘。不用移舟酌酒,自有青山綠水,掩映似瀟湘。莫問平生意,別有好思量!
清道光七年(1827年),江蘇布政使梁章鉅重修滄浪亭,他也是楹聯(lián)創(chuàng)作高手,著有《楹聯(lián)叢話》。他集歐陽修、蘇舜欽詩句成對聯(lián)刻于滄浪亭石柱上,上聯(lián)用的就是歐陽修《滄浪亭》詩中“清風明月本無價,可惜只賣四萬錢”中的上句,下聯(lián)則取自蘇舜欽《過蘇州》詩中“綠楊白鷺俱自得,近水遠山皆有情”的下句,所謂“清風明月本無價;近水遠山皆有情”。兩者珠聯(lián)璧合,情景交融,堪稱集句聯(lián)中的佳對,為后世所津津樂道。
03
劉春霖
欲向蟠溪問姜叟;閑說滁山憶醉翁
127×28cm×2,中國嘉德2009年嘉德四季第十八期拍賣會成交價31360元
劉春霖為清代末代狀元(光緒三十年甲辰科),曾授翰林院修撰、福建提學使、北洋師范學校監(jiān)督等職,民國時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。博學多才,興趣廣泛。富藏書,善書法,尤以小楷為著。筆力清秀剛勁,為“館閣體”的代表人物。
上下聯(lián)都是由地名帶出了名人故事,其實也與石事有關。上聯(lián)中的蟠溪,應為磻溪的筆誤(或者是一種假借)。兩者均為古地名,蟠溪因溪灣曲如龍蟠得名,故地在今江蘇如皋城東湯家灣附近,漢代這里是規(guī)模很大的蟠溪鹽場。磻溪一名璜河,位于陜西寶雞市東南天王鎮(zhèn),源出南山茲谷,北流入渭水。相傳是姜太公釣魚的地方,今存有釣魚臺。在古詩詞中,磻溪也代指姜太公。上聯(lián)提到的姜叟,即指姜子牙,也稱姜尚,其先祖在舜、禹時被封在呂地,所以又稱呂尚。姜子牙晚年隱居于此,72歲時在此垂釣時遇見出外狩獵的姬昌(即后來周朝奠基者周文王),成為輔佐,成就大業(yè)。此地尚存釣魚臺,相傳即是當年姜子牙垂釣之處,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,傳說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釣魚的痕跡,又稱磻石、磻溪石,現(xiàn)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河床中有一塊巨石橫臥,上面刻有“孕璜遺璞”四字,為清代寶雞知縣徐文博所書。
磻溪石因人成名,因文傳名。北朝·周文學家庾信寫有《文王見呂尚贊》,其中寫到:“言歸養(yǎng)老,垂釣西川。岸止磻石,溪惟小船!碧K東坡當年曾經(jīng)游歷此地,作有《磻溪石》詩,所謂“墨突不暇黔,孔席未嘗暖。安知渭上叟,跪石留雙骭。一朝嬰世故,辛苦平多難。亦欲就安眠,旅人譏客懶!逼涞芴K轍也有同名詩作:“呂公年已莫,擇主渭河邊。跪餌留雙膝,臨溪不計年。神專能陷石,心大豈營鱣。不到磻溪上,安知自守堅!
何紹基“岸止磻石;溪惟小船”,88×30cm×2
中國嘉德2013年嘉德四季第三十四期拍賣會流拍
下聯(lián)中的滁山,即指滁州瑯琊山,醉翁自然就是指歐陽修了,當年他被貶任滁州太守,作有千古絕唱《醉翁亭記》,膾炙人口,余音繞梁。歐陽修慶歷五年(1045年)十月到任滁州知州,時年只有39歲。那年恰逢喪女之痛,歐陽修悲慟不已,乃至“淚多血已竭,毛膚冷無光。自然須與鬢,未老先蒼蒼!保ā栋装l(fā)喪女師作》),這就是《醉翁亭記》中所提到的“蒼然白發(fā),頹乎其中者,太守醉也!
有意思的是,歐陽修對于賞石之好,也是在滁州勃發(fā)的,上述的虢石屏就是一例。虢石屏雖然今已不存,但菱溪石尚存天壤,這也是歐陽修僅存的賞石遺存,去年9月被中國觀賞石協(xié)會命名為“賞石藝術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示范遺存”,也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古代賞石。這方奇石,是歐陽修任滁州知州第二年走訪滁州東門外的菱溪時候發(fā)現(xiàn)的,原為唐昭宗時吳王楊荇的部將滁州刺史劉金的宅院之物,歐陽修視為寶物,認為應當讓百姓都來觀賞,特用牛車把石頭運到城西大豐山下新筑的豐樂亭安置,“以為滁人歲時嬉游之好”(歐陽修《菱溪石記》)。歐陽修為此還作有《菱溪石記》一文和《菱溪大石》一詩。詩人梅堯臣、蘇舜欽以及米芾,都作有詠作菱溪石的詩作。
劉春霖貴為狀元,學識淵博,有關磻溪石和菱溪石的詩文故事想必知曉,此聯(lián)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有關石事,卻不由得讓人引發(fā)聯(lián)想。
·END·
本文作者,《匯石融通》特約作者——俞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