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雙長期握槍的手,提筆也是揮灑自如滿紙生輝。這件品相上佳、筆力過人、語言豪邁的精品六言聯(lián),便是杰出愛國民主人士張鈁先生書贈給“子直”的行書墨寶,殊為難得。內容為:
大著肚皮容物;
立定腳跟做人。
上款題“子直仁兄正之”,下款為“甲申仲冬元月元日張鈁”,后鈐朱文“張鈁”及白文“伯英”篆體印鑒各一方。此聯(lián)書寫者張鈁(1886—1966),字伯英,號友石,河南洛陽人,辛亥革命元老,曾任陜西靖國軍副總司令,國民革命二十路軍總指揮?谷諔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任第一戰(zhàn)區(qū)預備總指揮,軍事參議院副院長、院長。解放戰(zhàn)爭出任鄂豫陜綏靖區(qū)主任。后毅然棄暗投明,建國后當選為全國政協(xié)委員,中央文史館副館長。毛澤東接見張鈁時,稱其是“中原老軍事家”。張氏平素喜好書法,在戎馬倥傯中堅持臨池,酷愛金石碑刻,曾在家鄉(xiāng)新安縣鐵門鎮(zhèn)創(chuàng)建墓志銘博物館千唐志齋,保藏唐志1191件,被史學界稱為“石刻唐書”;貞涗洝讹L雨漫漫四十年》1986年出版。
上聯(lián)書題受贈人“子直仁兄”,即郭子直(1912—1999),名敬,陜西岐山鳳鳴鎮(zhèn)西街人,也是清末民初周原圣地赫赫有名的“郭宋”書香世家。1934年秋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,1937年因北大南遷而轉入北京師范大學及西北聯(lián)合大學教育系,1939年畢業(yè)。同年到陜西鳳翔師范教育科任教并兼任訓育主任。1949年秋至岐山初級中學授課。自1960年8月在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,直至退休。系陜師大中文系資深教授,亦為我國當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,書法家,曾被聘為陜西省文史館官員、陜西省語言學會顧問。有《漢字的形體演變》《六書初探》《韻書里的方言詞》等專著多部行世。郭先生1956年在西安師院執(zhí)教之際,毅然將家傳善本古籍、碑帖圖書、各類雜志等近4000冊無償捐贈給資料奇缺的學校,多年來一直被學界傳為美談!
書此作時,張鈁先生已年近花甲,名聞天下,而郭子直三十出頭,不過是一個縣城中學普通教員而已,且年齡相差了整整26歲。然而聲名顯赫的張先生居然署以“仁兄”稱謂,足見先輩若谷之胸襟。郭先生不僅是海內外聲名赫赫的學者、專家,也是我祖父當年就讀的岐山中學的恩師,他們的友誼持續(xù)了半個多世紀。我尚在讀小學時,祖父因撰寫有關家鄉(xiāng)掌故的文史論文向郭教授請教咨詢,每次他都不厭其煩地予以回復,探討疑問,商榷原委,循循善誘,一絲不茍,從來沒有一丁點名人的架子與高傲。我曾有幸看到郭老寄至陜師大的信函墨寶,開筆便尊稱他當年的學生為“效文老師”,這讓年少郭教授整整15歲的祖父當時大為震驚不安,也讓幼小的我深受教益。
今賞聯(lián)作讓人頓生感慨:大肚即是大度,旨在教化人要能容世事萬物,人情百態(tài),方能豁達開朗,心胸超然。與任何境遇均應和諧融洽,平靜相處。包容便會沒有沖突,更就沒有了對立,包容別人實在就是包容自己。立穩(wěn)腳跟,腳踏實地,身心端直,信念才能屹立不動搖;做人處事,立場堅定,才可成就人格節(jié)操。立足且不明確,何談成功?腳跟立不穩(wěn),毫無原則,那就有可能喪失做人最根本的底線!一副聯(lián),兩句話,寥寥十二字,鏗鏘有力地道出了處世為人的基本操守,難怪弘一大師李叔同生前多次提及該聯(lián),并先后書寫?zhàn)佡浗o各方善士信眾,箴言入心,誨人不倦。聯(lián)語不僅表露了張鈁不事張揚,低調生活的心態(tài),同時也彰顯了他寬容大度,神思超然的做人準則,更是寄厚望于成長中的一代教苑才俊,期望其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不忘加強自身修為,諄諄勉勵他面對世界,完善自我。
萬千丘壑胸中定,腕底自有風云生。目睹張鈁手跡,濃濃的書卷味撲面而來,書法飄逸秀勁,生氣盎然,其藝術水準盡管難登民國時期書壇高峰,但仍呈現(xiàn)出遒勁沉穩(wěn)、雄渾壯闊的軍人氣息。應該慶幸的是,書香門第出身的郭子直先生懂藝術,擅翰墨,極其心儀這件作品,有了他平日里的保管與呵護,我們如今才能領略到它本有的神韻與風采,更能透過墨香裊裊的書作,去追溯先賢令人嘆為觀止的大胸襟、大氣魄、大情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