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,繼“鴻浩之志”后,北大給2020高考考生加油的海報又引起了爭議。海報上的兩句話是這樣寫的:
須知少時凌云志
曾許人間第一流
于是,有不少人開始嘲笑這首詩是詛咒考生,因為他們據(jù)說后面的兩句,“原詩”全文如下:
須知少時凌云志,
曾許人間第一流。
哪曉歲月蹉跎過,
依然名利兩無收。
如果確實如此,北大這個海報的確是非常不合適的。有那么多振奮人心的詩句,偏偏引用到這兩句帶著“不吉利”尾巴的,何必呢?
但是——
這個所謂的“原詩”,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覺得非常不可信,我相信有一些古典詩詞閱讀量的人,都會有這個感覺吧——畢竟很多古人詩句自帶校驗工具,如果不懂格律只會百度就很容易出問題。于是,我查了查這兩句“不吉利”的,網(wǎng)上非常常見,但是沒找到源頭,不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傳開的。
我又查了下前面那兩句,除了網(wǎng)上這首“不吉利”的詩,他應該是出自吳慶坻的《題三十小像》之一:
食肉何曾盡虎頭,卅年書劍海天秋。
文章幸未逢黃祖,襆被今猶窘馬周。
自是汝才難用世,豈真吾相不當侯。
須知少日拏云志,曾許人間第一流。
看來北大的海報是化用了最后兩句。雖然這首詩也有些消極無奈的情緒,但是把最后兩句拈出來作為祝福,這是沒有什么問題的,意思也非常不錯。
不過,“哪曉歲月蹉跎過,依然名利兩無收”這兩句詩怎么來的呢?我想有兩種可能,一種是民國時候編的打油詩——我們看那時候很多不知名的小說里,都會有一些莫名其妙、不倫不類、似是而非的打油詩。更大的可能性,是當代人瞎改瞎續(xù)的,然后一傳十十傳百,就居然流傳開來。這種“土味”修改法是在不在少數(shù),隨手舉兩個例子:
林深時見鹿,海藍時見鯨,夢醒時見你
春風十里不如你
前者出自李白的《訪戴天山道士不遇》,原句是“樹深時見鹿,溪午不聞鐘”,改編者把“時”的意思換了,又續(xù)上了兩句偽文藝的。后一句則是出自杜牧著名的“春風十里揚州路”,也被改得很有鄉(xiāng)土氣息。
如果這兩句不吉利的是后人瞎改的,那么讓北大來背這個鍋實在是不合適。引用詩句照顧原詩的含義也就罷了,難道后人隨便添改的,也要當作原典一并考慮嗎?如果引一句“書山有路勤為徑,學海無涯苦作舟”,后面也被哪個土味詩人加上了“哪曉歲月蹉跎過,依然名利兩無收”,也要算詛咒嗎?
那么,北大海報上的這兩句就沒問題了嗎?問題還是有的,而且也體現(xiàn)出文化缺失的普遍現(xiàn)象。北大海報上的詩句和原詩相比改了兩個字:“日”改成“時”,“拏”改成“凌”。這種改法同樣有兩個可能,一個是覺得原詩的文字不太“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”,所以調整了一下。雖然我覺得如果認為“拏云”都算生僻的話,未免太小瞧了高考考生,不過改動得好也無可厚非。問題在于,這個改動結果也暴露出了對詩詞常識的不了解。
原詩是一首七律,古代七律是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的,這首詩最后的平仄應該是:
平平仄仄平平仄
仄仄平平仄仄平
“拏云”改“凌云”沒有問題,“少日”改“少時”就出了問題,硬生生把合乎格律的句子改出律了。對于古人詩句,要么不改,如果一定要修改,也應該在符合基本要求的框架內進行修改,這才是一個有文化的學府應該做的事情。
當然,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更大的情況。就是海報制作者根本不知道原詩——這沒什么新鮮,我也沒見過——而是直接從網(wǎng)上找到了這兩句,就用在了海報上。那么,有一點古典詩詞基礎的人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兩句很可能是錯誤的,尋找一下正確的詩句應該不難。另有一點很奇怪,如果是網(wǎng)上找到的這兩句,難道就沒發(fā)現(xiàn)后面跟的那兩句不吉利的話嗎?
海報上放古人詩句,本來是一件挺有文化的事情,但是一陣不專業(yè)的操作下來,反而暴露了沒文化的現(xiàn)實。雖然大多數(shù)人的批評其實方向錯了,但是這個鍋——北大也只好自己背好了,實在怨不得別人。
最后,放一個前段時間見到的海報,是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迎接學生復學時制作的。該海報引用了清代學者孫星衍的一副對聯(lián):
莫放春秋佳日過;
最難風雨故人來。
孫星衍原聯(lián)自然不是寫復學,但是在復學的場合掛上這副對聯(lián),仿佛天造地設一般,既有對學生的囑托、鼓勵,又有一番濃濃的人文關懷。所以大家要有信心,我們的教育領域有時還是有點文化的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