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中國對聯(lián)網(wǎng)首頁對聯(lián)知識古今聯(lián)話對聯(lián)論文——論戰(zhàn)聯(lián)

對聯(lián)論文——論戰(zhàn)聯(lián)

2016-10-20 10:33:30韓進卿河北廊坊 0條評論

所謂論戰(zhàn)聯(lián),是我臨時起的名字。意思是在楹聯(lián)對句中雙方帶有火藥味。古時人們學對聯(lián)、寫對聯(lián),是作為學習、考試、文人交友娛樂用的。一般是師生間、同窗間、朋友間的對句。但有時人們的身份、地位、職業(yè)不同,在對句中,有的是相互顯示、炫耀才華,有的是相互譏諷取樂,也有的是趁機攻擊對方。今天就討論一下此類聯(lián)。不過這類聯(lián),大部分是對聯(lián)故事,虛構(gòu)的成分較大。

一、自傲聯(lián)。清光緒年間,孫中山從日本留學歸來,途經(jīng)武昌總督署,想見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,與其談談治國大計。他向門官遞上名片,上書“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”。張之洞一瞧很不高興,問門官來者何等樣人?門官答:是一介儒生。張之洞寫了一行字 “持三字貼,見一品官,儒生安敢稱兄弟;” 叫門官傳給求見者。這分明是一副對聯(lián)的上聯(lián)。孫中山微微一笑,提筆也寫下一行字叫門官呈上:“行千里路,讀萬卷書,布衣亦可傲王侯。”張不由暗自驚訝來者的氣度和才學,急令門官大開中門,把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儒生迎接進府。

當年梁啟超也曾去武漢拜見張之洞。張出上聯(lián)曰:“四水江第一,四時夏第二。老夫居江夏,誰是第一?誰是第二?” 梁啟超對曰:“三教儒在前,三才人在后。晚生本儒人,何敢在前,何敢在后”。

 李夢陽是明朝有名的文學家,到江西去當提學副使。(管理省學校教育的文官。) 一天,李夢陽來到一個學堂,看到名冊里邊有個學生也叫“李夢陽”, 跟自己名字一樣。李夢陽挺感興趣,想看看這個“小李夢陽”是個什么人物,就叫人把他找來了。李夢陽打算考考他說:“你難道沒聽說我的大名嗎?干嗎起個跟我一樣的名吶,這不是成心冒犯我嗎?”小夢陽不慌不忙地說:“小人的名字碰巧跟您的名字一樣,可不是我成心要冒犯大 人。名字是父親起的,我可不敢隨便改。”李夢陽想了一下說:“我出個對 子考考你,要是對得好,我就饒了你。”李夢陽說了一個上聯(lián):藺相如,司馬相如,名相如,實不相如;上聯(lián)是說,藺相如、司馬相如這倆人都叫“相如”,可一個是政治家,一個是文學家,實在是不相同[“相如”有“相同”的意思]。暗含的意思是,我叫李夢陽,是文壇的領(lǐng)袖;你也叫李夢陽,可你有什么本事能跟我比,你也配叫 “李夢陽”?小夢陽想了一會兒,對出了下聯(lián):魏無忌,長孫無忌,彼無忌,此亦無忌。

  魏無忌,是戰(zhàn)國時候魏國的大臣,又叫信陵君,是有名的“戰(zhàn)國四公子” 之一。有名的“竊符救趙”的故事,說的就是魏無忌。長孫無忌是唐初人,他幫助秦王李世民搶到了皇位。

   小“夢陽”的下聯(lián)是在說,戰(zhàn)國的信陵君叫無忌,八百年后唐朝的長孫無忌也起名叫“無忌”,他可以起跟別人一樣的名字,一點也沒有顧慮[“無忌”,“沒有顧忌”、“沒有顧慮”的意思],我起個名又干嗎有顧忌吶?

這類聯(lián)是強者考弱者, 遇到這類聯(lián),回答要客氣,既對對方表示尊敬,又不卑不亢。孫中山是你傲我也傲,梁啟超是你傲我謙,小夢陽是打太極,化解你的傲氣。

二、挖苦聯(lián)。據(jù)說,年少時的林則徐赴考時,他父親恐他年少遠行疲憊,便讓他騎在自己肩上。進考場時,主考官以林則徐年少,即景出一聯(lián)索對,作為進考場的條件。聯(lián)曰:以父作馬;林則徐的父親羞得面紅耳赤,非常難為情。可騎在父親肩上的小林則徐應聲便對:

望子成龍。這四個字看似簡單,但足以替父親和自己解嘲。

郭沫若原名郭開貞,自幼聰穎過人。8歲那年,一次與幾位同學去寺廟里偷桃子吃。事后,和尚找到先生,先生逐個追問學生,可誰也不承認。于是,先生出了一條挖苦學生的上句:“昨日偷桃鉆狗洞,不知是誰?”并聲明說:“誰要對出了下聯(lián)就可以免罰。”郭沫若聽罷脫口答道:“ 他年攀桂步蟾宮,必定有我!”古代文人常把“攀桂步蟾宮”比喻考中狀元,形容大有作為。郭沫若對答的下聯(lián)一語雙關(guān):昨天偷桃子的有我,將來出類拔萃的也有我。這類聯(lián),出聯(lián)者設了陷阱,如果按上聯(lián)回答,有我沒我都不行,都是鉆狗洞了。郭沫若這里很聰明,反其意而答,巧妙的化解了危機。

相傳乾隆年間的一次殿試中,才子劉鳳浩取中第三名探花。但他是個獨眼人。乾隆皇帝見到劉的相貌后有些猶豫,心想再考考他,如果確實才識卓著就給他功名。乾隆帝就出了個上聯(lián):“獨眼不登龍虎榜。”劉鳳浩對道:“半月依舊照乾坤。”此對含意深刻,氣勢很大。乾隆心已嘉許,又念出一聯(lián)再試他道:“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,朕乃摘星漢。”劉鳳浩略一思忖,答道:“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,臣是探花郎。”乾隆大喜:“探花郎就探花郎。”當即欽點劉鳳浩為這次殿試的探花郎。這類聯(lián)是強者難弱者,先把應對者置于不利的地位,應答者必須反其意而對,化被動為主動,化不利為有利。

三、譏諷聯(lián)。清末李鴻章,安徽合肥人,曾任宰相;翁同和(龢),江蘇常熟人,曾任司農(nóng)(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農(nóng)業(yè)部長)。二人素不合。相傳一次翁同龢寫一上聯(lián)“宰相合肥天下瘦,”這是諷刺李鴻章(以前當了大官,人們常以其家鄉(xiāng)的名字稱呼,李鴻章是合肥人,常被稱為“李合肥”,)此聯(lián)一語雙關(guān),是說天下百姓都很貧窮,你卻很富裕。李鴻章則反擊曰“司農(nóng)常熟世間荒”。翁同龢是常熟的,所以人稱“翁常熟”,而“司農(nóng)”是對戶部尚書的稱呼,翁同龢曾經(jīng)是戶部尚書(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民政部長)。這也是雙關(guān)聯(lián),說世間經(jīng)常鬧荒災,而你翁同龢卻年年大豐收。

相傳,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臉長,其妹蘇小妹出句嘲笑他: “昨天一滴相思淚,今日方流到腮邊。” 蘇東坡反唇相譏: “蓮步未離香格下,額頭已到畫堂前。” 嘲笑她奔頭(額頭高)。這是一首絕句。

這類聯(lián)是強者或身份相近的人之間的游戲、玩笑。都是話中帶刺,軟中帶硬,又不能失身份。

四、鄙視聯(lián)。明代翰林學士解縉,從小聰穎超群,文思敏捷。十來歲便中了進士。一天,解縉參加同僚的宴會,有一大臣,權(quán)傾當朝,對解縉十分妒忌、鄙視,就提出讓解縉對句,陰陽怪氣地出了上聯(lián):“二猿斷木深山中,小猴子也敢對鋸。”借用“鋸”與“句”的諧音,諷刺、挖苦解縉,解縉一聽,并不示弱,對道:“一馬陷足污泥內(nèi),老畜生怎能出蹄。”同樣借用“蹄”與“題”的諧音,用“老畜生”回敬“小猴子”,以牙還牙,對的工整,罵得在理,將老權(quán)臣辛辣的譏諷了一頓。這是諧音聯(lián)。這類聯(lián)是強者欺弱者,回答要針鋒相對。            

相傳紀曉嵐幼時,功課對他毫無壓力,所以有空閑喂養(yǎng)家雀,他將磚墻挖一深洞,家雀喂飽后便將它送回洞內(nèi),并用磚頭堵死,以防家雀飛走。此事被石先生發(fā)現(xiàn),便將家雀摔死,又送回洞內(nèi),再堵好如初,然后在墻上戲書一上聯(lián): 細羽家禽磚后死;待曉嵐再去喂家雀時,發(fā)現(xiàn)雀已死去,心正疑惑,忽見墻上句子,知道是石先生所為,平時學生們就很討厭這個老師,于是他續(xù)寫下聯(lián):粗毛野獸石先生。石先生見了下聯(lián)大為惱火,覺得曉嵐不該辱罵老師,于是執(zhí)教鞭責問曉嵐。但曉嵐從容不迫地辯道:我是按著先生的上聯(lián)套寫成這一下聯(lián)的。這是一首無情對,石先生捻著胡須苦思半晌,胡須斷了數(shù)根,最后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,扔下教鞭,拂袖而去。這是趁機泄憤。

五、攻擊聯(lián)。“琴瑟琵琶八大王,王王在上,魑魅魍魎四小鬼,鬼鬼犯邊。”這是一個著名的聯(lián)語傳說,說是八國聯(lián)軍與清朝政府的“議和會議”上,一洋人“中國通”傲慢地說出上聯(lián),意謂八國聯(lián)軍這“八大王”是“王王在上”;而中國這邊,有一人憤怒地站了起來,對以下聯(lián),怒斥八國聯(lián)軍是四對小鬼“鬼鬼犯邊”……這類聯(lián)是強者犯弱者,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不能留情。

所謂論戰(zhàn)聯(lián),多半是對聯(lián)故事,有不同版本,基本上都是文人們編寫的,我們學習這類聯(lián)是增加趣味性,提高對句的能力。當然有些聯(lián)是現(xiàn)場對句,要在較短時間內(nèi)對出,所以平仄不一定很嚴格,主要是對句要有力,下聯(lián)要壓住上聯(lián)。人們看了很解氣。

猜您喜歡

相關(guān)閱讀

評論區(qū)

猜您喜歡的對聯(lián)及詩文:

戰(zhàn)聯(lián)

對聯(lián)分類

對聯(lián)知識

熱門對聯(lián)

精彩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