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城文廟,亦稱孔廟,位于寧遠城內(nèi)東南隅,始建于明宣德五年(公元1430年),現(xiàn)建筑面積約一萬七千平方米。興城文廟初建時只有三楹正殿(大成殿),后經(jīng)歷代多次擴建維修,得以相對完好地保存至今。1988年,興城文廟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。2006年,興城城墻與城內(nèi)的文廟、祖氏石坊、鐘鼓樓合并為“興城古城”,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興城文廟南北長200米,東西寬84米,是一組平面呈長方形的古建筑群,大體可分為三路:中軸線上貫穿著三進庭院,在第一進院落,東西垣墻兩端各配角門。南面垣墻正中有照壁與垣墻連立,東西角門外各立“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”石碑一方,人稱“下馬碑”。角門內(nèi)院落呈方形,北面有欞星門,為多層斗拱木結(jié)構(gòu)牌坊。過欞星門是第二進院,內(nèi)有泮水橋(狀元橋)一座,為磚石結(jié)構(gòu)拱橋。泮橋東南側(cè)是更衣亭,對面為祭器庫。泮橋東北側(cè)和西北側(cè)分別設(shè)有名宦祠和鄉(xiāng)賢祠。泮橋北庭院正中為戟門,為三楹單脊硬山式建筑,各有穿堂門。名宦祠門前三百多年的柏樹下部長出兩棵小梧桐樹,被稱為“古柏育桐”,堪稱奇景。過戟門向北是第三進院落。戟門相對甬道的中部立孔子像一座,整體漢白玉雕刻,通高3.3米,其中像高2.2米、底座1.1米。甬道盡頭為大成殿,為硬山式小木結(jié)構(gòu),廊柱朱漆,雕梁畫棟。正殿門額上懸掛著“萬世師表”巨型牌匾,是清康熙年間珍品,殿內(nèi)供奉孔子。 東廡、西廡在大成殿前東西兩側(cè),各五間,為硬山式結(jié)構(gòu),曾供奉先賢、先儒,現(xiàn)在均辟為展廳,分別設(shè)為“孔子生平事跡展”、“中國科舉制度展”。
2002年興城文廟擴建,恢復了東路、西路。西路有“圣跡圖”,北端是文史館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路的“論語碑墻”。“論語碑墻”長188米,石碑采用黑色花崗巖材料,共103塊。碑刻文字內(nèi)容均出自《論語》,互不重復,書法作者經(jīng)嚴格遴選,無論老年還是中青年,均盛譽素孚。“論語碑墻”書法之美、刻工之精,建成以來一直備受好評,堪稱文廟代表性景觀。
興城文廟保存有清代至今的匾額、楹聯(lián)數(shù)十件,這里擷得數(shù)副,與您分享。
東廡聯(lián):
先覺先知,為萬古倫常立極;
至誠至圣,與兩間功化同流。
清雍正帝撰,鄭雪峰書。
此聯(lián)頌揚孔子,“先覺先知”、“至誠至圣”,評價之高,可謂無以復加;蛟S正因為如此,此聯(lián)于全國各地孔廟多有所見。
此聯(lián)作楷書,上溯歐陽詢、柳公權(quán),下及近人,融會貫通,自成一體。點畫纖秾變化豐富,纖而不弱、秾而不肥,極有骨力。結(jié)字收放自在,小大由之,幾處重字亦見匠心。上下聯(lián)計二十余字,字距極小,但揖讓得宜,氣息通透,堪稱佳制。
鄉(xiāng)賢祠聯(lián):
惟英彥堪繼圣賢之訓;
俾山川長矜化育之功。
鄭雪峰撰,張公者書。
此聯(lián)稱頌圣賢、推崇英彥,復有“人杰地靈”之意,而后繼有人、見賢思齊、繼往開來之類也當為題中之義。俾,使。
此聯(lián)作楷書,出于顏真卿而能變化,用筆縱橫舒展處得篆書“婉而通”之妙,點畫間或揖讓有致或粘連一體,復得金石之趣。筆力沉勁,氣象偉岸,深見性情。
戟門聯(lián):
生民來未有夫子也;
知我者其惟春秋乎。
清雍正帝撰,趙靜良書。
這也是一副流傳甚廣的名聯(lián)。上聯(lián)出自《孟子·公孫衛(wèi)》:“出乎其類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來,未有夫子也。”下聯(lián)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《春秋》,天子之事也。是故孔子曰:‘知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!罪我者,其惟《春秋》乎!’”又,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弟子受春秋,孔子曰:‘后世知丘者以《春秋》,而罪丘者亦以《春秋》。’”聯(lián)中的“春秋”,不妨理解為歷史——是非曲直,總有公論。
此聯(lián)作行書,筆法嫻熟奔放,結(jié)字平正大方,氣息溫和恬靜,饒有古風。
名宦祠聯(lián):
作國藩屏,垂千秋史傳;
濟民功業(yè),在百姓口碑。
鄭雪峰撰,金玉志書。
此聯(lián)頌揚有為之士為國為民建功立業(yè),不但享譽當時,而且流芳后世。下聯(lián)尤有見識。藩屏,指屏障。
此聯(lián)作行書,略見側(cè)勢,隱約可見香光(董其昌)風調(diào),而點畫結(jié)實、筆勢酣暢,無纖弱之弊,有威猛之風。
仰圣齋聯(lián):
明月清風深有味;
左圖右史交相輝。
佚名撰,王鐵軍書。
“明月清風”在歷代詩文中俯拾皆是,如蘇軾《前赤壁賦》中的“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,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,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”,廣為傳誦;梁章鉅題滄浪亭聯(lián)(集歐陽修、蘇舜欽詩句)“清風明月本無價;近水遠山皆有情”也膾炙人口。能從“明月清風”聯(lián)想開去,“深有味”才好落到實處。
“左圖右史”,據(jù)《新唐書·楊綰傳》記載:“(綰)獨處一室,左右圖史,凝塵滿席,澹如也。”圖、史,泛指圖書,正如詩文中常見的“金樽”、“玉碗”,或依平仄或求文采,如此而已,是金是玉,何必較真?
此聯(lián)寥寥十四字,自然、人文錯綜輝映,而言簡意賅、境界出塵,令人神往。
此聯(lián)作行書,字法謹飭,稍取縱勢,點畫靈動,如兔起鶻落,生氣勃勃。蘇軾對米芾書法極為推重,謂“海岳(米芾)平生篆、隸、真、行、草書風檣陣馬,沉著痛快,當與鐘(繇)、王(羲之)并行,非但不愧而已”,此作法度諳熟,英氣勃發(fā),頗能傳海岳風神。
致遠齋聯(lián):
諸子百家不分門戶;
名山勝水各效文章。
常德義改佚名聯(lián),趙靜良書。
此聯(lián)文辭淺易平實,上聯(lián)講的“不分門戶”,為膠柱鼓瑟、固步自封者下一針砭,也可體會到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的意味。下聯(lián)講山水各美其美,方生無限風光,而自然、人事,其實并無二致。此聯(lián)或可媲美于膾炙人口的“世事洞明皆學問;人情練達即文章”。
此聯(lián)作楷書,明顯取法唐代顏真卿,結(jié)字平正妥帖,點畫豐腴厚重,用筆起訖分明,頓挫轉(zhuǎn)折有板有眼。清代的包世臣評顏真卿書法謂“平原(顏真卿)如耕牛,穩(wěn)實而利民用”,此作中規(guī)中矩而不失自然,可見對顏真卿楷書的深刻領(lǐng)會。
集雅齋聯(lián):
筆戰(zhàn)虬龍開異象;
詩成金玉寫新篇。
鄭雪峰撰,白金源書。
上聯(lián)以“筆戰(zhàn)虬龍”寫染翰揮毫風采,懷素在他的草書名作《自敘帖》中引用了“奔蛇走虺勢入座,驟雨旋風聲滿堂”的句子,而流傳甚廣的明代韓道亨《草訣百韻歌》即以“草圣最為難,龍蛇競筆端”開篇,可見其淵源。下聯(lián)由杜甫七律《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》中“朝罷香煙攜滿袖,詩成珠玉在揮毫”化出,尤見風雅。“戰(zhàn)”字極有味道,以“新篇”對“異象”也甚工致。
此聯(lián)作行書,不激不厲,從容寫來,筆勢舒展流暢,點畫映帶生情,其中幾處長筆畫(如“筆”的長橫、“虬”的豎彎鉤、“篇”的長撇)寓剛于柔,頗見功夫。
憩緣閣聯(lián):
斯文在天地;
至樂寄山林。
康有為撰,郭建民書。
20世紀20年代初,康有為講學西安,曾書贈宋伯魯一聯(lián):“斯文在天地;孤憤寄山林。”“斯文在天地;至樂寄山林”則題為四川樂山凌云寺月榭。前者不掩郁郁不平之氣,后者易見豁達瀟灑之情,兩字之別,情懷迥異。“山林”在古代常借指隱居,如“方需功業(yè)之成,遽起山林之興”(蘇軾《王安石贈太傅》)、“種放……每往來嵩華間,慨然有山林意”(《宋史·種放傳》)。因此所謂天地斯文、山林至樂,不免讓人品出弦外之音。
此聯(lián)作行書,結(jié)字端莊,點畫流美,不無恬靜悠然之意。
本文(原題“興城文廟楹聯(lián)摭賞”)發(fā)表于《對聯(lián)·民間對聯(lián)故事》雜志2016年第5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