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都大獻;
赤壁漫游。
四孟逢秋序;
三元得氣中。
壇滴槐花露;
香飄柏子風。
未到中秋開月桂;
且看嘉會集盂蘭。
記曾大建玄都醮;
準備清游赤壁舟。
作醮元都沿舊習;
張燈京邑說良宵。
桐飄金井風迎爽;
稻熟腴山食薦新。
梵剎盂蘭供大德;
玄都寶蓋奉高真。
朗誦蘇髯赤壁賦;
豪吟盧子羽衣詩。
大會盂蘭,相沿成習;
嘉名慶月,正好中元。
金粟欄邊,曾否仙娥來降月;
盂蘭會里,猶傳救母得升天。
鐃鼓和秋聲,好借清音呼夜泣;
菩提栽佛地,來將余食濟荒魂。
金鼓和秋聲,賴有梵音蘇滯魄;
菩提栽佛地,采將余實濟游魂。
鬼節(jié)——中元:
中元節(jié),亦稱“盂蘭盆節(jié)”、“鬼節(jié)”,時在夏歷七月十五日,俗稱“七月半”。原為宗教節(jié)日,一說始于道教,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,地官下降,定人間善惡。是日道觀作齋醮薦福。一說始于佛教,傳說釋迦牟尼弟子目蓮曾設(shè)百味果,供養(yǎng)十方僧眾,救母于倒懸之中,佛教于是興起“盂蘭盆會”。后演變?yōu)槊耖g祭祖日,家家追薦祖先亡靈,意為超度亡魂野鬼,遂稱“鬼節(jié)”。清代中元節(jié)祭掃,尤勝清明,庵觀寺院,設(shè)盂蘭會,街巷搭起高臺,鬼王棚座,誦念經(jīng)文,演出《目蓮救母》劇,做水陸道場,施放焰口,俗謂“濟孤魂”。還用紙扎糊法船,長至七八十尺者,臨池焚化,還點燃河燈,俗謂“慈航普渡”。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,兩岸觀者數(shù)以千計,都中小兒亦于是夕執(zhí)長柄荷葉,燃燭于內(nèi),又以青蒿縛香數(shù)百燃之,謂星星燈,結(jié)伴呼群,游樂于月下,更盡乃歸。其夜,民間各家以紙錢在路旁焚燒,謂“祀孤魂”,今漢族七月半仍有祭祖活動。蒙古達斡爾、彝、納西、白、苗、侗、布依、壯、土家等族也過此節(jié)。
中元節(jié)期間,民俗活動有普度、放水燈、搶孤等。如閩南地區(qū)及臺灣地區(qū)民間七月稱為“鬼月”,尤以七月十五為鬼門大開之日,各地紛紛都在這一個月舉行“普度”的儀式,所謂“普度”是指祭拜無祀之孤魂野鬼(俗稱好兄弟),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供拜“五味碗”——魚、肉、雞、鴨和菜五種祭品,此外還要供奉糕、粿、水果等。在每一種祭品上皆須差三角形的紙旗一面,除了書寫“慶贊中元”外,下面寫供奉者之姓名,好讓好兄弟吃的明白,然而中元普度并非只是請好兄弟吃大拜拜,更希望他們能安安份份,莫在人間騷擾,另一方面代向閻王求情,請閻王大發(fā)慈悲,盡量使他們早日投胎轉(zhuǎn)世,脫離鬼域,由此可見“普度”乃為一樁極富人情味的民間習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