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(jié)是活色生香融于生活的節(jié)日
據(jù)聞一多先生考證,端午的起源,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(jié)日,比屈原更早。但千百年來,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,已廣泛深入人心,人們“惜而哀之,世論其辭,以相傳焉”,因此紀念屈原之說,影響最廣最深。在民俗文化領(lǐng)域,中國民眾把端午節(jié)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,都與紀念屈原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
端午節(jié)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(jié),亦有起源于惡月惡日、夏季時令、浴蘭沐浴以及紀念屈原、伍子胥、曹娥等說法。
把農(nóng)歷五月五日視為"惡月惡日"起于北方,注入夏季時令"祛病防疫"風(fēng)尚。古人把端午日午時,三午相重,視為極陽時分,最能辟邪。由于夏季天氣燥熱,瘟疫易流行,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,這才讓古人逐漸形成避五毒、躲端午、熏艾、喝雄黃酒等習(xí)俗。
不管怎樣,端午節(jié)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,無論是吃粽子、佩香囊、插菖蒲插艾葉還是劃龍舟,或者是懷念先賢,吟詩懷古,都是這個節(jié)日的符號,也是中國人此時的標(biāo)配行為。
一卷離騷賦;
三湘屈子魂。
——江西 陳發(fā)金
艾草驅(qū)瘟疫;
詩魂蕩汨羅。
——陜西 彌前進
寄情遙逐龍舟古;
厚俗新嘗角黍香。
——山西 王存白
彩槳齊劃舟左右;
大夫宛在水中央。
——湖南 鄒宗德
門懸艾碧祈多福;
酒注蒲香納百祥。
——湖北 費世炎
天問無聲遺楚恨;
離騷有韻寄忠魂。
——內(nèi)蒙 張永軍
艾葉香包馨楚韻;
龍舟米粽漾國風(fēng)。
——陜西 吳岱寶
一人成節(jié)唯屈子;
絕代長詩數(shù)離騷。
——山西 吳志良
粽心盡裹人間味;
蒲劍高懸天下懷。
——江蘇 魏艷鳴
一曲離騷千載恨;
三杯濁酒滿腔情。
——甘肅 黃天明
插艾懸蒲期永泰;
競舟食粽盼長安。
——安徽 趙美新
門掛艾蒲懷屈子;
舟喧鑼鼓酹忠魂。
——遼寧 陸德海
心昭日月賦堪誦;
灘有波濤訴不平。
——河南 尚洪濤
望海邀臺擁麗日;
持情奠楚醉瑤華。
——遼寧 包世永
榴花映日千村火;
艾葉當(dāng)門萬戶香。
——遼寧 孫學(xué)勤
取義汨羅何惜死;
痛心家國竟猶生。
——尹登云
菖蒲懸戶驅(qū)邪穢;
角粽纏絲祭古賢。
——陳旭強
蒲酒一壺,情釀千秋屈子淚;
龍舟萬槳,浪飛四海楚辭歌。
——馬麗華
心系靈均,蒲葉懸門懷圣哲;
情思楚韻,榴花帶血悼詩魂。
——貴州 游欽榜
萬戶粽飄香,棱角皆融求索志;
千江舟弄水,鼓鑼齊助復(fù)興龍。
——北京 李 云
鼓瑟鳴琴,龍舟載夢催新發(fā);
懸蒲煮酒,角黍流香啟后延。
——江蘇 陳斯高
抱石沉淵,汨水千年哀圣哲;
揚波擊棹,龍舟五月祭忠魂。
——安徽 夏環(huán)寶
詩醉大千,浪漫九章舒夢翼;
粽香端五,激揚萬浪起龍舟。
——河北 苗云澤
玉粽飄香,楚塞村中思屈子;
龍舟競渡,汨羅江上祭忠魂。
——廣東 嚴席文
虎艾遍懸,直把傳香祈福報;
龍舟競發(fā),會當(dāng)擊水慰忠魂。
——湖北 石安邦
靈藥賴菖蒲,驅(qū)邪避惡揚清淑;
龍舟催鼓角,擊浪翻花慶太平。
——湖南 聶順林
恰戰(zhàn)疫功成,九域乘風(fēng)同筑夢;
聞賽舟鼓響,三江起棹共追賢。
——湖北 和為貴
賽舟競上游,耳邊征鼓催人奮;
包粽思賢士,心底衷情喚筆飛。
——山西 閆安生
鼓喧意欲何為?一水安瀾,百舟競渡;
會散吾猶不去,日斜草岸,詩贈汨羅。
——廣東 李國榮
龍舟沖浪,心粽飄香,離騷寄志楚天闊;
菡萏作裳,芝蘭為佩,昭質(zhì)鑄魂汨水清。
——山西 黨曉明
粽味飄香,兩千年不散,慎終追遠情長寄;
龍舟破浪,三萬里方興,繼往開來夢更圓。
——山西 閆濤亮
門前蒲葉毋須掛,看百縣龍舟,常年盡是民生景;
祠畔猿聲不忍聽,問千秋楚水,何日能消屈子冤?
——福建 李育新
起源祭祀,人文豐厚,或拜圖騰,或追屈子,祈福納瑞求吉利;
揉進民俗,傳統(tǒng)悠長,有包米粽,有賽龍舟,掛艾插蒲去病災(zāi)。
——山東 呂運祥
邀誰與共?端午年年心事遠,奈彩線思長,碧艾愁濃,沅湘不盡煙波渺;
唯月同行,楚鄉(xiāng)處處酒旗輕,念離風(fēng)萬里,騷歌千載,角黍空余情愫香。
——山西 閆 鵬